 劉誌鋼,現任城市軌道交通學院主管科研與實驗室工作的副院長。自2005年入校以來🏊🏼♀️,主要講授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概論💨、軌道交通規劃、軌道交通安全工程等多門課程,劉老師旁征博引生動案例以及幽默的語言深受同學喜愛🙅🏼♀️。 工作近十年🐓🚣🏽♀️,他不遺余力的邀請眾多學術專家來到我校為師生演講🥍;他會傾情投入學生論文的指導工作;他更會磨破嘴皮為學生爭取實習單位🏊🏼♂️🫳,就是這樣的劉老師,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鋼哥”📆,在大家眼中,只要是對學院、對學生有好處,他都會竭盡全力。  打“飛的”加盟新興學院 在和劉老師的交談中,他總是笑稱自己是“面試成本最高”的應聘面試者。當時遠在日本留學的他,一聽到家人說起欧陆平台開辦了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是上海及國內開辦的首個以城市軌道交通命名的本科類學院。他第一時間收集、查找當時的新聞報道🧒🏽,不由分說地打“飛的”到欧陆進行面試,並最終被如願錄取。 當時他的很多同學都很困惑,為什麽一個在日本進修了8年半的交通專業博士後❕,卻最終選擇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上海市屬高校🍄,做一名教書先生?但在劉老師看來🧑🎄,教師這一職業是那麽珍貴。“我在日本8年半,逐步完成了碩士🧭、博士、博士後學位的學習,受導師佐藤·馨一影響很大🈂️,導師希望我能和他一樣成為一名教師🙎🏿,將先進的學術理論傳播和弘揚。為了報答導師的教誨👷🏼♂️,為了歸國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事業抱負,我放棄了剩余的一年簽證期🚳,提前歸國👨🦼,加盟工程大。”或許在國內軌道交通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的2000年🗞,在劉老師的心中早已經構建起了“城市軌道交通”的夢想,在汲取了日本的軌道交通每百萬人口就建設軌道交通的經驗後🏀,他以“關於日本軌道引入沈陽鐵路”為題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做起了“軌道交通”的夢想。 頂“課程”撐起整個本科教育 學院成立之初,運營管理專業僅僅4個專業老師——4位教師臭皮匠要撐起整個本科教育,實在讓人力不從心🧏🏼♀️。而劉老師卻總是自信滿滿,他覺得工程大的沃土上,一定能培養出出色的學生🛟🧝🏻♀️。“我面試的時候🦵🏿,行政樓還沒有造好,是在教學樓接受的面試。當時,教學樓裏的每一間教室就已經安裝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這是在日本的高等學府都沒有辦法做到的。”於是👊,他和另外3名老師🍹,共計4人💚,製定培養方案🍺,面對20-30門專業課,在授課之外👩🏻🦳,他們還要花功夫尋找企業的熱心人以及上鐵院的老教授們幫忙上課👼🏼。即使有了這些“外聘”教師,4位全職教師還要充當外聘教師的“助教”。“現在回憶起來💇🏼♂️,那是一段瘋狂的歲月,好像憋著一口氣,為把專業搞起來🥩,所有教師每年平均授課500課時以上👼🏻,最多的老師授課達700課時,是欧陆規定的2倍之多。正是因為劉老師和同伴們一起的共同努力,無怨無悔,才撐起了學院的本科教育。” 論“失敗”也是學生們成功的收獲 從學院成立之初🧎,到學院本科教育教學體系的建立🤙,再到學院面對企業🦓、社會的需求對接研究課題🧛🏽♀️,學院的發展也主導了他的成長軌跡🤽🏼♀️。09年,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劉老師所在的城市軌道學院承接了第一個來自企業的課題“軌道交通調度信息系統需求分析”。在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明顯感覺到,課題研究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從實在的專業技術抓起👨🏼🔬,腳踏實地積累經驗。 同樣對於學生的論文,劉老師也抱著一樣的態度🧝🏻♀️。“在科研領域🏇,即使是失敗的結論一樣有它的價值🙋🏽♂️。”曾經有一位學生研究《倫敦地鐵規劃問題》💬,最終得出的對比度結論與預想的結論不同🫳🏿,他卻給了學生“失敗”的結論評分為“優”。劉老師一向看重的是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收獲,而非論文撰寫和研究成果的“絕對成功”。“雖然他失敗了,但是半年畢業論文中學生對於專業知識的認識度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這個課題留給了下一屆學生繼續完成,而他的錯誤結論也給了下一屆學生重要的參考數據🐢,那就是論文的價值👨🏻🦲!” 劉老師常說,“學生也是老師,我們常常能從學生身上獲得更多的靈感和創造力。在成年人的慣性思維中,常常會用較固定的模式看待問題,比如軌道的故障分類,而學生們總能給我們意外創造的驚喜,他們用所得數據的類型進行分類,你能說學生不是成功的嗎👨🏿✈️?”學生給予劉老師的,也正是劉老師願意為學生付出的,無論是那盞晚上6點開始為畢業班學生亮著的燈,還是他苦口婆心為學生們爭取實習單位的心🍩,亦或是半夜偶爾發現的對學生有幫助的論文推薦🍶,劉老師總是和學生在一起,和軌道學院在一起,共圓工程大城市軌道學院發展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