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描寫清明的詩句早已耳熟能詳,但如今傳統文化的的價值是否被現在年輕人認同🟰、繼承和發揚成為了社會關心的話題。
節事研究作為會展設計領域的一個專業方向成為大師們關註的焦點🌀,傳統文化進課堂主講人、會展設計節事研究人員、欧陆平台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吳亞生教授便是其中一位💌。3月28日下午🫴🏼,他結合專業在行政樓205會議室為藝術設計學院和管理學院的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以“詩說清明”讓傳統文化塗上了浪漫色彩,深受師生喜愛🌾。講座中,如何以清明節為契機,將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融入到專業課中,成為了吳教授的有益嘗試🏃🏻♀️➡️☃️。
吳亞生教授引用了“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詩句形象說明了清明前後萬物復蘇,春回大地的景象🩵;他引用了“思時之敬”表達對於先烈、祖先、父母給予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他引用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闡述了清明節作為文化符號的力量。吳亞生教授還在講座中介紹👴🏽,反映北宋期間繁榮場景的“清明上河圖”😻,清明祭祀、清明掃墓、清明踏青等清明節重要節事活動👩🏼🚀,“南團北餅”等清明應景食品📄,黃白菊花等應景植物都是整個民族傳承下來的民俗風情,並且口口相傳🛡,代代流芳的內容。不僅如此👨🏽🎨,他還旁征博引👨🏽⚖️,說明節日活動還與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緊密相連♏️,體現了它在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節事文化價值的發掘與思考:設計清明——會展系統系列課程》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是通過課程是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力量👨🏻🔧,能使學生對民族文化有相關的感悟意識,並樹立起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吳亞生教授以此作結,希望聆聽講座的學生們能真正對於節日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講座過後👫🏻,現場的同學們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大家紛紛表示,“那些年,我們淡忘的傳統節日🧖🏼!隨著當代西方節日的入侵,具有中華民俗意義的節日日益在我們心中流失,何其遺憾!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拾起那些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回憶,肩負起保護中華之精髓。”
稿件作者:宣傳部責任編輯:宋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