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一次總結過去、規劃未來、明確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的重要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關系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刻闡述,就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和做好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次會議👨🏼🎨,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結合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確定了“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對推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隆重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鬥,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1.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在遭遇百年罕見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情況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010年有望超過39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2010年國家財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萬億元增加到8萬億元以上。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超過500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國外出務工農民總數達到1.45億人,預計“十一五”期末可以實現轉移農業勞動力4500多**的規劃目標➰。價格水平總體上保持基本穩定。 2.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糧食總產量從2005年的9680億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億斤,增長了9.66%,實現連續六年增產📊,提前四年達到1萬億斤的規劃目標★🕵🏿♂️。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農村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用電量增長40%,到2009年底已經解決1.65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品種、質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計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落後產能分別為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7416萬噸和150萬噸。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服務業穩步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提高,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製造。高速鐵路從無到有🤵🏽♀️,從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變為領跑者。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與“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鐵路營業裏程從7.54萬公裏增加到9萬公裏,公路通車裏程從335萬公裏增加到395萬公裏,其中高速公路從4.7萬公裏增加到7萬公裏,輸油(氣)管道從5.43萬公裏增加到7.7萬公裏,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呈現出協調性增強和布局改善的態勢,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布局優化,繼續引領全國發展👨🦼,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加快,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趨於縮小。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加快。城鎮化快速推進,預計2010年底,城鎮化率提高到47.5%𓀐,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構成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顯著增強。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更加完善🍕。各項改革有序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體製保障。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製度和農業支持保護製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醫藥衛生體製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國有企業、財稅、金融、文化體製等改革實現新突破👲。開放型經濟水平繼續提升🙏,進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1.42萬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萬億美元,增長55.6%,上升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一位,進口貿易上升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資持續增加,水平不斷提高,“走出去”勢頭良好,境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金融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經濟文化合作全面展開🏅,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4.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人口資源環境各項指標均如期完成🪙,預計2010年底,全國總人口控製在13.4億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製在1.212億公頃🏄🏿♀️,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從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節能減排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在實際經濟增速較大幅度超出當初預期情況下,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標可以基本實現,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超額完成,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經達到🧎。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利用取得新進展💪🏻,五年預計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1.4萬平方公裏⏏️。 5.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有效推進了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高度重視政治體製改革,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𓀒,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民主製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獲得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選舉法,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了政協履行職能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積極推進,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斷提高👨🏻🦯,保證了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謀利益。 6.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人民群眾愛國熱情持續高漲🩶,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極大增強。鞏固、深化、拓展、延伸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進一步唱響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務了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文化體製改革取得關鍵性進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文化宏觀管理體製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初步形成🛌🏼。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進展順利💤,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產業整體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達22%🤦🏼♀️,高於同期GDP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3.6個百分點。2009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8400億元⚓️,比2008年現價增長10%,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廣東、雲南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文化精品不斷湧現、文化市場空前繁榮👩🏻🦰,新創作並首演的劇目每年達上千種👰♂️,圖書出版連續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弘揚。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7.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9%📄,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14.1萬億元增加到26萬億元🕵🏿,增長84.4%📏。普遍提高了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實施標準更高的扶貧開發政策♾,2008年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標準提高52.4%,按調整後的標準🚅,2009年農村貧困人口比2005年減少44.1%。徹底取消農業稅,結束了幾千年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社會保障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是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最快的時期,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全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全面實施,在23%的縣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面實現省級統籌👨🏻💻。覆蓋城鄉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製度框架已經初步形成💤。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5億人。出臺了重點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取得新成果。製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結構逐步調整👨🦯➡️,全面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8.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製為重點加強製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使廣大黨員🍶🥡、幹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範。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作為核心內容,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善於領導科學發展的堅強領導集體。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嚴格實行民主集中製,探索擴大了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幹部選拔任用科學機製基本形成🦶。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實現了黨組織的有效覆蓋😾。在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註重預防的方針,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紮實推進,拓展了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 9.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對外戰略思想,通過對外工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和有利的外部條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穩步推進與各大國、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全面發展。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在各種場合宣示我國重大政策主張,積極倡導世界多極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積極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承擔與我國國力相符的國際責任與義務🤛🏻,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和朝核等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發揮了獨特的建設性作用。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參與國際合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近些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就業機會🚴🏽。國際社會對我政策主張更加關註,對我聲音更加重視,進一步樹立了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五年來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實踐證明,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際上看👏🏿,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深度沖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國際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但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演化🧑🏼💼,我國同各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的關系持續平穩發展,各國加強對華經濟技術合作的意願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從國內看,盡管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壓力較大🚣♀️,社會矛盾特別是各種“兩難”問題突出,但我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各方面體製機製不斷完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這些都為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應該十分明確地說,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關於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是符合實際的、完全正確的🤨,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基本面並沒有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發生根本性改變。 2.國內環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認識我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是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呈現新特點🌀。200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過4000美元🙍🏼,“十二五”期間將向更高水平邁進。在這個階段,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繼續提高,消費結構將持續升級,投資結構、產業結構也將隨之調整變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為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在快速增長變動中🍓,經濟結構升級的約束增多,社會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前進中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經濟社會管理亟待加強和改善。二是傳統增長模式面臨新挑戰。現在,我國經濟規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經濟發展的瓶頸製約也明顯加大,傳統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主要表現在: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國際收支不平衡👨🏽🎤,外貿增長方式粗放。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消費率偏低。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許多核心與關鍵技術受製於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依然較多。三是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新期待。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後🍘,對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願望明顯增強。近些年來,盡管我國社會事業有了很大進步🍽,但總體上依然滯後於經濟發展,仍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塊“短板”🏐。在就業、教育→、住房、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還存在不少難點和焦點問題,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夠👨🏼🍼。這些都與人民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較大差距。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更加顯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同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還任重道遠。當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輿論領域更加活躍,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後的思想相互交織👨🏻🏫🧒,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仍然存在,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有所滋長。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製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更好地凝魂聚氣、強基固本。 3.國際環境的新趨勢。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之中,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多方面影響。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各國經濟復蘇仍不均衡,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緩慢增長,全球需求結構明顯變化,對我國穩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形成新的壓力,也對我們在內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國際金融危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範圍內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正在興起,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經濟治理機製改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國際經濟規劃改革深入進行,將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世界經濟正在經歷深度變革和調整,世界主要經濟體正在重塑國家實力,一場新的全方位綜合國力競爭正在全球展開❗️🌘。如果我們不能抓住機遇、把握主動,我國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難以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如何適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趨利避害,有所作為,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努力搶占世界經濟發展新的製高點、增創新優勢👼🏿🐕,進一步奠定我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三、關於“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製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製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2.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的深刻內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就是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扭住發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間,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我們必須堅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只有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3.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一是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三是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五是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我國已經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使發展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所形成的“倒逼機製”,化解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都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特別是,現在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只有10年時間,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涉及發展理念的變革🙍🏽、模式的轉型、路徑的創新👨👨👧👦,是一種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轉變,與改革開放的要求一脈相承、一以貫之🤹♂️。“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認真貫徹落實,努力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深入總結“十一五”時期我國發展成就和經驗,綜合考慮未來國際國內發展趨勢和條件,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一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二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是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四是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製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製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五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這些目標🟡,把“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重大階段性目標緊密銜接🛀🏼,與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緊密銜接,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更加明確了調整經濟結構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標,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反映了我國改革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發展的關切和期盼,是我們黨對全國各族人民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些目標🎹,我國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將會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將會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將會更加牢固🐏。 四🚶♀️、“十二五”時期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製🤵🏼♀️。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製約擴大內需的體製機製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製約擴大內需的體製機製障礙🐗,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製😔,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在消費政策➛、消費環境、消費生態等方面綜合施治🥷🏻、多策並舉,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做好這些工作,不僅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製約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必須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把增投資與擴消費👩🏿🌾、惠民生更多地結合起來,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2.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𓀊,對我們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幾年農業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警醒我們,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強仍然是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關鍵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製,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農村發展體製機製🤓,確保耕地安全、糧食安全💅🏿,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3.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既要繼續發揮我國比較優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又要面向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還要著眼於搶占未來技術和產業製高點🐚,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準確把握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網絡等新技術和新材料、新醫藥、海洋經濟♣︎、高端裝備製造等新產業的變化方向,明確攻關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力爭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整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發展的質量和產業競爭力🦓。 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製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關系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要按照“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地位,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對特殊地區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發展。同時⛹🏻♀️,要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0%,這意味著有一半以上人口將工作和生活在城鎮。要順應城鎮化發展的規律,抓住城鄉人口結構轉折的重大機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城鎮化中釋放內需潛力、促進結構調整🧛🏽♀️。註重從製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 5.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製,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無論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服務業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都要切實加強節約增效和生態環保,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把節約和環保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十二五”時期發展科教、文化、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 發展科教✂️🟨、文化🆓、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3️⃣、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科教💧、文化、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1.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要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人才的基礎在於教育。“十二五”時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個方面的中長期規劃為抓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促進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2.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創造力。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範。要適應我國文化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體製環境🩴、社會條件的深刻變化,進一步強化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3.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製🧙🏿,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社會建設既有利於改善民生😢,又有利於發展經濟。社會事業的繁榮進步,是建設現代國家的要求👩🏼🏭。加強社會建設的重點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推進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重點民生工程😼,著力構建社會保障的安全網🛸。“十二五”時期✌🏻,要把推進社會領域發展改革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和公共財政支出的優先方向,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全面進步🧗♂️,增強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強社會建設,要大力加強公共服務,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符合國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比較完整,就是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個主要領域𓀊;覆蓋城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要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可接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就是製度的設計和財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種常規的✒️、長效的機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強。 六、“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1.加快改革攻堅步伐。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製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製、社會體製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營造各種所有製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體製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𓀚,深化壟斷行業改革,鼓勵非公有製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二是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製,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要深化財稅和金融體製改革。要圍繞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稅負、節能減排等,加快財稅體製改革😶🌫️。要立足我國國情,吸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管理體製,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四是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責😵💫。推進政務公開↪️,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 2.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製機製,有效防範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對外開放進入由出口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由吸收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由註重數量向註重質量轉變的新階段🧙🏻♂️。要適應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形成新形勢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七💅、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完成“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而奮鬥 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加強和改進幹部教育培訓,註重實踐鍛煉,增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能力。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落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嚴明黨的紀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要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關鍵在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不斷增強群眾觀點、自覺實踐群眾觀點,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正確把握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擺正同人民群眾的位置🚶♂️,增強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從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要站穩群眾立場🏷,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兼顧好各方面群眾關切,引導群眾擺正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 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在總結運用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註意運用現代科技🦹🏼♀️,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在密切聯系群眾上下功夫🏢🏋🏼♀️,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疾苦,做到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做群眾工作。要在增進信任上下功夫,堅持相信群眾🚹🫃🏻,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堅持教育群眾和服務群眾相統一🤵🏿♀️,既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又要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群眾發自內心地擁護黨和政府。要在增強法製觀念上下功夫,嚴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規定開展工作,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糾紛,依法保障人民群眾權益。要在搞好示範引導上下功夫👳♀️,以廣大黨員幹部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群眾🚃,重視用群眾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教育群眾。要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網上輿論引導的特點和規律,主動占領網上思想輿論陣地👷♂️。群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必須建立健全製度、認真執行製度,不斷提高規範化👩🏿🎤、製度化水平。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全黨同誌和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