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勇鋒🧜🏻♂️:文化發展有三大優勢 六中全會對文化會有新定位 齊勇鋒認為,當前的文化建設和體製改革有三大有利條件🌌🙇🏽: 第一個優勢是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保持了接近10%的年均增速👸🏼,去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文化發展也需要有經濟實力🖲,這是不言而喻的,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優勢。 第二個最大的優勢或者說有利條件👩🎨,就是人口眾多、市場廣闊,同時又正處於消費結構轉化的節點。所謂消費結構轉化的節點,就是國際上公認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費和精神需求快速增長的階段。去年我們人均GDP已經達到4300美元,沿海地區普遍已經達到4000美元以上,特別是一些沿海中心城市達到七八千甚至一萬美元左右。目前公民對文化消費需求很旺,這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發展空間🥸。 第三個有利條件是群眾和社會各個方面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非常高。這跟需求也有關系🙅♀️,同時跟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民間資本很充裕👩🏻🦲。在金融危機以後,像歐洲的債務問題很嚴重,而中國的流動性仍然很多👩🏽⚖️。所以⚽️,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積極性非常高📸,放開市場準入後,很多民營企業進入文化領域,參與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在這方面投資很踴躍。比如電影產業👨🏻⚖️,現在電影院院線建設🔏,前幾年每年增加兩三百個銀幕⛹🏼♀️,現在差不多要增加到一千多個銀幕,每天有三四塊銀幕投入。現在很多民營老板拿著錢去找政府👈🏽、找電影公司要求投入💁🏽♂️🥗。因為像電影產業的下遊🌩、電影院線的收入也比較穩定👩🏼🔧,而且電影院線的產業發展良好。據了解,在電影院線的建設中間,投資一般都不虧本🦄,電影院線基本盈利的,所以態勢很好。 齊勇鋒指出🦻🏻,從這三個方面來看,條件非常好。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從黨中央到政府欧陆平台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十六大開始,就把文化建設、文化體製改革突出提出來,十七大又進一步把它確定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戰略決策”🏦。這次六中全會對文化也會有一個新的定位,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文化產業也已經被明確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像這樣一些要求,對文化的高度重視,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這些條件都非常不錯、非常難得,也可以說現在文化建設正處於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我們到很多地方去考察,很多文化工作者🧎🏻♀️、群眾都有這樣的反映,現在正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甚至還有的同誌認為我們正處於歷史上盛唐以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另一個最好的時期。從這方面來看🧔🏼♀️,我們都應該抓住機遇🦻🏽,加快文化發展🚴🏻♀️。 張國祚:提升文化軟實力 贏得國際話語權 軟實力這一概念說起來好象很新鮮🕒,實際上其內涵對於我們♒️,特別是對於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也不新奇,以往我們說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政治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包括我們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德治國等等,其實都是在進行文化軟實力建設🧆。我們要想真正把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做大做強,不斷贏得國際話語權,占領國際輿論的製高點,我想這個問題就應當按照六中全會精神的要求去做🪡。六中全會關於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指導分針*️⃣、戰略部署同樣也適用於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包括前面講到的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等等這一系列的東西都對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具有指導作用,在這一問題上我們要有自信心🐲,也要有自強心。中國上下五千年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不否認傳統文化當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東西,但總體來看,我們的傳統確實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充滿著很多的智慧,其中也充滿著很深刻的倫理🛟,有些東西非常適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比如說我們老祖宗講的“禮義廉恥、忠孝節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我覺得這些東西在現時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我們的傳統當中畢竟有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要素,我們應該好好挖掘🌵、梳理👨🏽🚒,豐富今天的文化。我們在世界有300多個孔子學院200多個孔子學堂,主要的任務是進行漢語國際傳播。如果我們在漢語國際傳播中能夠復製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這個影響會更好。我前面也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中,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也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也好,還有我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還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東西確確實實對於保障我們先進文化建設能夠發揮非常積極🟦、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東西本身都是在增強文化軟實力。 張國祚認為🙂,我們的文化產業現在來看,就我們去看世界,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規模總體經濟實力是不匹配的🍰🙇♂️,我前面講到一個國家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硬實力,一條是軟實力📳,我們的硬實力已經不錯了🏃,僅次於美國了🔷,但對於文化軟實力相對硬實力來講確實是一條短腿,需要集中加強做大,好在我們的六中全會的主題就是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就是要大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其中包括我們如何按照正確發展文化的方向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在這些方面我們也是有信心的,而且中國要想進一步成為世界強國的話,也必須把這塊做大做強。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僅僅是軍事勢力最強大,也包括文化產業👮♂️,比如說美國🧖🏽♂️,美國的廣播和有線電視,它的收入占世界文化生產收入中大約56%🎺,它的有線電視的收入占世界文化市場的85%,而它的電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電影業的收入大約50%。對於美國整個文化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例🎗,一般的說法是達到25%,也有說法是達到百分之十幾🤾🏿♀️。這主要取決於對文化產業的界定0️⃣,因為美國這樣發展,它把製造業🎄、金融業、旅遊業、影視、動漫所有的都橫跨、融合🧑🏭,這只是統計方法不一樣,但總體來說,美國經濟之所以強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收入已經普遍超過了它的軍火收入。我們現在有了這樣好的政策,我相信我們的文化產業也會沿著健康的道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我們應該有信心,這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國祚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工程,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前些年我們的一些高校教材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有用西方原版的東西,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拿過來就用,顯然它和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相對立的。現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建設工程,進行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對於我們增強文化軟實力,應當說更為重要。為什麽這麽講呢👡?我們的高校是什麽地方?高校是培養未來中國各界精英的地方,我們的接班人都在高校裏,他們按什麽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去成長,追求什麽樣的理想理念,信奉什麽樣的人生信條價值,這是極為重要的。現在應當說近幾年來,由於我們實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建設工程,和過去相比這一形勢有大大的好轉,對此我們也充滿信心。 李君如闡述“文化強國”建設四大意義 文化強國是我們的目標,為什麽要提出這個目標呢🥷?我想:第一是要通過文化能夠形成這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一個民族沒有凝聚力🧑🏿🎓👩🏼🎤,一盤散沙📤,它絕對不是一個強國💺。因此🧘🏿♀️🦖,要建設強國的話🦵🏿,不僅僅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強大的科技力量👫🏻,還要有強大的文化力量,用文化力量把這個民族凝聚起來💁🏽♂️🤛🏿。現在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我們社會活力大大的增強了🌄,另一方面我們註意到這個社會的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動☝️。也就是說🐫,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多元性不僅表現在利益上的多元性,而且表現為思想上的多元性。所以🔽,現在13億人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多樣性⛸、選擇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的特點🍀🎬。這個特點下面,怎麽樣使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增強,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要解決的課題。所以👃🏼,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就是要通過文化來整合這個社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就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為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提供一種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到新的階段有許多重要的關頭要我們去攻克🧖🏻♀️,有許多社會發展的矛盾要我們去化解🤜🫷🏼。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這個時候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用它來更好的為我們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因為文化這個東西,它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於經濟、政治、社會。所以,我們建設文化強國是為了更好的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全面實現我們的現代化目標🙍🏿♀️。 對中國來講,現代化是我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一種追求🧰。那麽,我們已經定的方案到2050年能夠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元素的現代化國家,而且我們也確定了到2020年要實現全民小康🖲。這個目標提出來了💦,能不能做到🛖?它不僅僅取決於我們經濟的發展👭,而且越來越取決於我們的文化的發展。所以,文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作為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我們今天要給它更大關註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三💉,就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6️⃣🍙,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被人看不起⛳️。所謂的“東亞病夫”,“東亞病夫”不僅僅指的是我們的物質條件差🛗,而且指的是我們的文化素質差。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國人大批大批的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好事。但是如果我們的國人在國際的經濟交流中間,文化交流中間,包括在旅遊🥨、留學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不那麽文明的一種情況,留給世界人民面前的就是一種不佳的形象🌉。這種情況下面,中國怎麽讓人看到是一個大國💾、強國呢?所以,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從總體上講也是為了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們的國際地位。 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這個民族,造福我們的人民。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能夠不斷的向前發展,就是因為我們有一種文化的基因🦶🏽,這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管裏流淌著的一個血液。但是我們知道,血液是要更新的。如果這個血液不更新的話,就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文化的需求✡︎。所以🫱🏿🏊🏼♂️,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造血”🧛🏽♂️,造一個新鮮的血液,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新的力量。這個新的力量,歸根到底就表現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文化素質全面的提高上面。而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最大的福祉。 劉玉珠:文化產業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可期 劉玉珠說到⛩,這次全會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地位、功能的認識是特別充分的。這次提出來要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而且提出要跨越式發展👳🏼♂️🏂。有人說中央提出來這個目標是振奮人心,是我們今後努力的重要目標和方向👰🏼♀️🖱;也有些人擔心是不是目標太大了,是不是要搞文化大躍進🪚🫠。出現各種聲音都很正常,因為六中全會的決定剛剛公布,我們還有學習👱🏿♀️、提高、認識的過程。 他認為,這次中央提出的目標是能夠實現的👨🦯👊,理由有四點: 第一,隨著改革開放30年人們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是保持著特別旺盛的增長需求,如果回顧西方發達國家它們在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歷,我們的信心更足了🫃。西方的實踐證明,人均GDP在一千美元的時候,人們主要用於物質消費🎨,人均GDP到三千美元的時候物質和精神消費基本同等,人均GDP到五千美金以後,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轉移或者調整,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是井噴式的。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去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是1.1萬億🎏,人均GDP是4300美元,如果按照西方經驗證明♟,去年我們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應該是在4萬億人民幣,實際上只有1.1萬億,說明空間很大🚿☛。 第二,文化和科技的結合🧑🚀,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不管是傳統的產業門類還是新興產業門類,文化和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它對產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現在各種社會資本,國有🤜🏿、民營乃至於外資都對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前景看好,都積極的想投身到文化產業中來。實踐證明社會資本進入到一個產業門類對這個產業的推動是特別大的,光靠國家畢竟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這個趨勢現在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得到加強👩🏼🏭👨🏽🎓,現在很多時候會遇到,現在我們希望投到文化產業門類當中,哪些產業門類或者哪些項目你看更好,不管你走到哪兒都會聽到這種呼聲,整個社會資本朝文化產業裏進是個趨勢⚜️,他們都認為文化產業前景看好,是正在被開墾的處女地,是給他們帶來效益的巨大市場空間🧙🏿♂️。 第四🤽🏽♀️,現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文化產業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十幾年歷程可以看出來,包括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文化認識有一個過程🤷🏿,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作用、地位🤱🏿、功能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由原來的被動變為主動、由原來的不自覺變為一種自覺🧪。在這種認識面前👩🏿🔧,各種的規劃🤰🏼™️、政策、措施、項目被陸續的提到了議事層面,它會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