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桐:政治觀革新的六個方面 近代以來,世界諸國的政治發展都經歷了革命的階段,與之相適應🚣🏻♂️,必然形成革命的政治觀🔔。當革命勝利後,取得政權的政治力量都進入了執政階段🗓,其革命的政治觀也須及時地轉向執政的政治觀🙆🏿🐲。毋庸置疑,革命政治觀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兩個不同政治觀的置換也極為重要,舍此📟,一個國家的政黨和社會的政治生活不可能正常地發育成長起來,政治現代化的任務也不可能完成🆓。 從革命政治觀轉向執政政治觀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政權成為執政黨後🧾,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社會秩序的恢復,特別是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後🤰🏿,中共召開了八大👮🏽,已認識到黨已經成為執政黨,提出應充分發展政治民主,完全有條件完成革命政治觀向執政政治觀的政治轉變📪🏞。但是,由於隨即國外發生了匈牙利事件🏌🏽♀️、國內發生了反右派鬥爭,黨內左傾思想開始蔓延,導致這樣的轉變進程甫一開始便戛然而止,執政政治觀不僅沒有培育生成,革命政治觀反倒愈加根深蒂固🚁。1978年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中國重新啟動了這樣的政治進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認識路線指引下,逐步加大了轉變政治思維、清除陳腐觀念的力度。因此,當下繼續認真地分析和總結革命政治觀如何轉向執政政治觀🤾🏻,仍是非常必要的。概而言之😶🌫️,從革命政治觀轉向執政政治觀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佟德誌:中國人政治觀的創造性重構 中國人個人觀的形成過程〰️🧑🧒🧒,先是多有詬病,然後逐漸接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註意到中國人對西方觀念的學習,同時,更應該註意到中國人政治觀念的創造性轉換和重構 政治觀念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變遷過程,其內容是人們對政治現象的變化形成的認知👉、情感👨🏽🎓、價值、意識等。因此,探討新政治觀♦︎,當然離不開舊政治觀🦵🏽。毋需更遠,只需回退百年,我們可能會發現,新舊政治觀念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觀念的新舊轉換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新中國成立以後和政治學剛剛恢復時期的政治觀念🤸🏽♂️,大多強調了國家、階級👩🦳、政黨、民族👴🏿、革命等主題,這不僅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學界研究的旨趣與意向,也成為中國政治觀念的關鍵詞💠。從階級的角度入手🙍🏻♀️,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國家⚛️、政黨🍼、民族等政治主體進行分析⚉,並從階級鬥爭的角度對革命等政治行為進行闡釋🗑,構成了這一時期政治學研究的主線。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念主導地位的體現👩🏿🌾,我們暫且從時間順序的角度將其稱為“老五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同時🧑🏿💻,受西方政治科學的影響,中國政治學研究的視野也逐漸拓寬😵,這直接影響到了政治觀念的主題變換。一些新興的觀念通過新的研究主題體現出來♨️,如政府、政治民主、政治發展、政治文化、政治參與等主題越來越成為政治學研究的基本主題,從並不太嚴格的學術歸類的方法來看,我們可以稱其為“新五論”🏏。 蕭功秦🤷🏻♀️:超越左右激進兩極思維 近年來,中國在取得巨大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一系列深刻的社會矛盾✧,腐敗問題、貧富分化問題🧖♂️、國***問題、社會不公問題越來越引發社會大眾的不滿♟。社會大眾🪲、知識分子與學者對中國前途的憂心焦慮感不斷增加。 正是在這樣的經濟與社會矛盾深化的背景下🎗,兩種價值取向相反的激進主義思潮在社會上重新崛起,一種是左的激進思潮。它把改革開放中發生的種種矛盾、困境以及貧富分化與社會不公等消極現象,簡單地解釋為“資本主義復辟”,認為只有再發動一次“文革式的大民主”才能解決官僚腐敗問題😫,要把中國拉回到改革以前的平均主義道路上去。另一種是右的激進主義,它認為🕺🏼,只要把西方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多元政治製度直接搬過來🗿,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與此同時,某些政府官員中🫷🏼,出於對激進主義“革命”的擔心,拒絕進一步體製改革🌻,試圖通過強化原有的大維穩方式來鞏固現存體製🙄,結果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致使社會矛盾不但沒有化解🙎🏼🖖🏼,反而進一步尖銳化。這又反過來引發前述的左右兩種激進主義思潮在社會上日益變本加厲💇,於是,就形成激進與保守維穩之間的相互強化與惡性循環👨🏼🚒。中國改革陷入了路徑鎖定狀態。 王長江🍱:現代政治觀的思維模式障礙 什麽叫政治觀?政治觀是在一種理論指導下對政治的看法。用世界觀來分析政治就是政治觀,分析歷史就是歷史觀🤑。所以🧔♀️,應該是理論決定“觀”🤱,而不是“觀”決定理論📩。如果不這樣理解🧜🏽,就無法正確把握理論和“觀”的關系🖊。就政治而言😴🚵🏿♂️,如果說政治體製改革滯後是因為理論準備不足,理論準備不足是因為缺乏現代政治觀,那麽是不是確立現代政治觀就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了?這樣推論下去是無解的,因為這樣是把問題搞顛倒了。我認為,與其說中國政治體製改革滯後是因為沒有確立現代政治觀🌷,不如說我們整個理論思維模式還存在較大問題,說到底還是革命黨思維向執政黨思維轉變沒有完成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文化領域都有所表現🔕。 改革🧑🏽🚀,不能指望事先就有一套完整、詳盡的理論。美國搞民主,並不是先弄清了民主的內涵、外延,哪些是系統的,哪些是不系統的等等才開始行動的。相反👩🏻🦯➡️,他們只是在實踐中覺得可用就用了,後來人把這些做法概括總結起來,加以提煉🧑🏻🎄,才形成了民主的理論。例如,當“五月花”號駛往北美大陸的時候🩶,大家考慮到達後怎麽去占地:是否誰塊頭大、力氣大就可以多占?是否誰厲害就可以趕走別人?恐怕不行🤷♀️。為了不致混戰🧜🏼♀️🏄♂️,大家認為有必要定下規矩。於是大家坐下來商量,定下規矩上岸後就按規矩辦事。這是什麽?這就是民主✊。在意見充分協商之後大家執行,這不就是民主嗎?設想先有民主的定義和概念,爾後才有民主實踐🦹🏿♂️,那是可笑的📠。確立觀念更不等於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那是不可能的。總之,可以有戰略性的頂層設計🪗,可以有理念、有目標,確定改革的導向和邊界🙅🏿♀️,但不能簡單地從概念出發。 公方彬:政治體製改革需要新的政治觀支撐 中國共產黨走過90年的歷程,期間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兩次飛躍🔦,第一次是毛澤東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解決了民族獨立問題。第二次是鄧小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有效解決了民生問題📰。那麽🤹🏽♂️,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第三次飛躍🪧,保證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保證社會主義煥發青春和活力,出路在民主政治,支點在確立新政治觀🧲🤢。 強調政治觀的創新與突破🦆,並非為了去除與他人存在的差異 有一個現象在較長時間裏讓人困惑,為什麽在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巨大發展的情況下,民眾的幸福指數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相反社會矛盾大量積聚,沖突燃點不斷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點是政治體製改革未能跟上時代的要求。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體製較計劃經濟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經濟體製改革已經走出很遠的情況下🛌🏿,政治體製改革裹足不前,必然導致錯位,進而產生矛盾和沖突,小則羈絆中國共產黨提高執政能力👨🏻🌾,影響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大則危及執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