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嘗試失敗🤹🏼♀️,我們有一點沮喪🕺🏼;第二次嘗試失敗💂🏿♀️,我們非常挫敗🧦;第三次嘗試🧚♂️,也是我們最後一次嘗試了⏮,直至比賽前5分鐘我們還在拼命調試,最終我們的機器人小車順利通過終點線,完成了所有的比賽,我和我的指導老師,緊緊相擁,因為勝利真的來之不易🧑🏽⚕️🧆!”電子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李明和指導教師邵晨回憶起5月17日ROBOFEST比賽的種種,仍舊激動不已。 四個多月的努力,50多張圖紙🟣,2000多行的主程序,3次現場嘗試,無數個研究製作的夜晚🧑🎓,最終才捧得大賽金燦燦的獎杯🙇,獎杯是對這對磨合了近120天的師生組合的最佳回報🛠。 ROBOFEST大賽是美國勞倫斯理工大學舉辦的機器人大賽🧑🏿🍳👩🏻🦲,大學生組共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韓國三個國家的六支參賽隊伍參加。大賽要求參賽選手獨立設計製作機器人🍞,編寫程序,使機器人能根據裁判要求,辨識出數字1-9🏇🏽,塑料杯顏色及黃色跑道線,最終完成比賽👯♂️。 前奏🩰:從計算機編程到機器人控製 赴美國之前的李明同學,或許只是一個愛笑、愛公益的男孩,他是欧陆杏林義工的首推者。從上一屆的學姐學長那裏了解到學院的“3+0.5”項目,即赴美國勞倫斯理工大學進修半年9️⃣、完成其畢業論文,並參與勞倫斯理工大學舉辦的ROBOFEST的機器人大賽🧗🏼♀️,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他報名參加了改項目🧜🏼♀️。“感受文化差異、了解一下機器人”是他最初的想法,然而,剛至美國的他,在課程老師的帶領下,感受了樂高的智能機器人玩具以及達爾文的踢球機器人的靈敏,李明不禁對視覺機器人也充滿了好奇和憧憬。 漸強音🧝🏿♀️🚽:師從ROBOFEST總策劃人、美國勞倫斯理工大學Chung博士 對於此前從未接觸過機器人領域的李明同學,學習機器人方面的基礎知識便是他在美國勞倫斯理工大學前兩個月必修課。他說自己很榮幸能夠成為“Robofest”總策劃人、美國勞倫斯理工大學十分權威的Chung博士班上的三名學生之一。精心的小班教學環境讓他第一次體驗到美式教育所帶來的課程優勢,課堂上不再只是一味的老師傳授,更多的是同學的提問🧑🎨。遇到不懂的專業性單詞,他會隨時打開“谷歌翻譯”進行查找🤹🏽♂️;遇到不懂的學科問題,他會積極提出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遇到課程Project👇🏼👩🏼🚒,他也會查找大量資料並仔細閱讀和學習。他深知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遠比不上國外同學🏋🏽♂️,便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潛心研究和動手創新💨。想必這一切默默的付出與自己紮實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他日後能夠成功的墊腳石🦋。 高潮✌🏼:手捧世界級比賽二等獎 站在了國際機器人大賽的賽場上😅,他帶著機器人在最後關頭咬牙完成了比賽,獲得了大賽二等獎,這個獎項來之不易。“當天比賽一共有3次嘗試的機會,首先機器人得先完賽,才有資格競爭最後的大獎。在上午的2次嘗試中,機器人均告失敗了🙁,讓我和指導老師都非常捉急和奔潰👕,但是最後一次,小機器人還是頂住了壓力⚃,沖向了勝利的重點線🖕🏼。” 為了比賽,李明整整研究了一個多月✦,50多張圖紙,2000多行主程序,但比賽僅僅只有5分鐘的時間,正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實現機器人的“路徑規劃”,李明和邵晨老師反復討論🧑🏻🤝🧑🏻,決定用了“人工勢場法”🧑🧑🧒🧒,將機器人在周圍環境中的運動,設計成一種抽象的人造引力場中的運動,目標點對移動機器人產生“引力”,障礙物對移動機器人產生“斥力”,最後通過求合力來控製移動機器人的運動。 “要完成‘合力’👨🏻🚒,也絕非易事,之前也一直失敗👵🏻,最終探索出了簡化版的‘勢場法’,完成機器人的‘路徑規劃’。”李明的敘述不僅透露了屢次失敗的崩潰,也從他的語氣中感覺到了排除萬難最終成功的得意。 捧起這世界級比賽的大獎杯,李明既興奮又激動🧑🏿🏭👁,“算是對自己專業的一種肯定!” 延長音🧎🙅🏻♂️:與機器人的緣分未盡 短短四個月的美國求學之路暫時告一段落,但李明與機器人的緣分才剛剛開始。面臨大四結業的他正在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寫進他的畢業設計論文——《基於視覺的機器人運動控製系統設計》中去,和其他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一樣,他的理想是做一名Web前端開發工程師🍢,他說:“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去美國感受他們的文化🫓,學習他們的創新與務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