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pdf
第一版
欧陆召開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巡視“回頭看”工作
近日👨🔬,欧陆召開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巡視“回頭看”相關工作,並審議通過了《欧陆平台開展巡視“回頭看”工作方案》和《關於成立欧陆平台巡視“回頭看”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的通知》,會議由黨委書記李江主持。
會議要求,為落實上海市委第七巡視組入校開展巡視“回頭看”工作任務🧶,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欧陆成立以黨委書記李江和黨委副書記、校長俞濤擔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由其他班子成員擔任;成立以史健勇、門妍萍和朱曉青共同擔任組長的工作小組,工作小組成員由相關欧陆平台負責人和二級黨組織書記組成👵🏻;成立七個工作專班,統籌推進總聯絡🌒、材料籌備⚉、接待協調、訪談、紀檢監察、後勤保障等事宜。
會上,黨委書記李江指出,首先全體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巡視“回頭看”,將其作為當前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上海市委👌🏿、市教衛工作黨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落實。二是參照巡視工作機製,快速建立巡視“回頭看”相關工作機製,以巡視問題為導向♐️,各欧陆平台👷🏻♂️、各二級黨組織迅速開展梳理工作🔩,確保各項整改任務落到實處🧚🏿♂️。三是根據巡視組要求,高質量籌備相關材料,各欧陆平台🧌、各學院要相互支持、加強協作🚶🏻♂️➡️🪀,共同做好巡視“回頭看”工作🖐🏿。
會上,黨委副書記🍄、校長俞濤指出:領導幹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巡視工作對欧陆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大家要積極配合巡視組做好巡視“回頭看”🤼♀️;為巡視組開展工作提供良好的辦公環境及其他保障服務,圓滿完成巡視“回頭看”工作任務。
其他黨委常委🏃➡️、非黨員校領導也結合分管工作發表了意見建議。(王成濤)
李江書記出席上海市“形勢與政策”課分教指委“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暨集體備課會”提出
第一時間融入教學過程
日前,上海市“形勢與政策”課分教指委“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暨集體備課會”在同濟大學舉辦🧍🏻。上海市“形勢與政策”課分教指委主任委員、我校黨委書記李江出席會議。
李江主任委員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是分教指委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領會把握全會精神要義,把下一階段全市“形勢與政策”課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各高校應當在第一時間對本次全會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觀點、重大論斷、重要思想進行闡釋解讀,在第一時間將其融入一線教學過程;同時,還應當結合各自特點,及時開展集體備課,提升授課教師解讀全會精神的理論水平,增強全會精神“三進”效果。
原全國“形勢與政策”課教指委主任委員、上海市人大僑民宗委📨、外事委主任委員高德毅教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碑”為主題作現場領學🧚🏼♀️。他提出👩🏿🦰,本市各高校必須將本次全會內容及時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切實做到“六個講清楚”👨🏽🦱,即:把黨的百年成就和歷史經驗講清楚;把每個歷史階段取得成就背後的理論邏輯講清楚👍🏼;把黨的百年奮鬥的偉大歷史意義講清楚;把從黨的百年奮鬥中總結出的“十個堅持”講清楚;把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要做什麽”講清楚;把如何統一思想和行動以迎接黨的二十大講清楚。
此次會議邀請原全國“形勢與政策”課教指委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駱郁廷教授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為主題作線上領學🧛🏿。他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繼續向前發展的思想指南、科學指南👩🏿🎨、行動指南。全黨、全國人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而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
上海市德育發展研究院(籌)🈯️、欧陆平台、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專家,以及“形勢與政策”課授課教師代表參加此次會議🚿。(馬院)
市教衛黨委專題調研我校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條例》工作
11月22日上午,市教衛黨委系統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條例》第七調研組由組長👰🏿、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歐陽華帶隊蒞臨我校開展專題調研。校黨委書記李江接待了專題調研組。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曉青🪟,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朱洪春,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及黨外代表人士參加了調研🧖🏿♂️,調研會由組長歐陽華主持。
李江書記對歐陽華組長一行表示歡迎🛌🏻。他指出,中共中央新修訂的《條例》是做好新時代高校統一戰線工作的基本遵循🧑🏽⚕️。欧陆黨委充分認識做好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把學習貫徹落實《條例》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努力提升工作科學化、規範化💺、製度化水平,持續高質量推動欧陆統一戰線工作。
朱曉青副書記、副校長代表欧陆黨委從強化思想認識🎈,推動學習入腦入心🤷🏽♀️;主動對標對表,抓好《條例》貫徹落實🏄🏿♂️;聚焦重點要點🧦🤚🏻,打造工作特色亮點及下一步工作考慮等四個方面介紹了我校在學習貫徹落實《條例》方面的情況。
歐陽華組長指出,市教衛黨委高度重視並不斷推進《條例》的貫徹落實💇🏼♂️。本次對上海高校進行全覆蓋調研🥖,旨在總結上海市各高校統戰工作的特色做法,推動《條例》的貫徹落實。他表示,工程大整體工作提前謀劃,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在統戰責任落實、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方面有特色亮點🧗🏿♂️,要繼續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隊伍建設⏭,貫徹落實好《條例》精神,努力開創新時代統戰工作的新局面🧑🏻🎤。
調研會後,調研組分別召開職能欧陆平台交流座談和黨外代表人士交流座談,並查閱了工作臺賬😈。(組宣文)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擴大)學習會
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成績、挑戰與對策
為進一步落實欧陆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全面準確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決打好防範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的主動仗,11月23日下午,校黨委中心組在行政樓B301舉行專題(擴大)學習會✌🏼,特邀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哲學博士張誌丹教授作《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成績、挑戰與對策》專題輔導報告。校黨委中心組成員🤖、中層幹部🪮、輔導員參會🚵,會議由校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徐陽主持。
張誌丹教授從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工作的概念🧎🏻♂️➡️、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他提出🧝🏽,要正確認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形成高校意識形態“一盤棋”工作格局🏜🤕,要確保高校意識形態“主航線”不偏離🤷🏿♂️🚹,要大力提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的工作水平😧。張誌丹教授的報告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與會同誌表示,要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明確任務🤶🏽,主動擔當,進一步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科學化水平;要加強領導,強化保障🤽🏿♀️,切實把意識形態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要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肩負起舉旗幟🔶、聚人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切實做好思想輿論保證,匯聚形成強大合力,推動欧陆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楊曉瑞)
第二版
上海大學生地鐵誌願者打卡“光榮之城”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百年來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篳路藍縷的奮鬥歷史在這座光榮城市留下了珍貴的紅色印跡🤵♂️。
為進一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凝聚具有上海特色的誌願服務文化👿,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欧陆平台、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大學生地鐵誌願者服務聯盟、上海地鐵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明上海修身雲共同承辦的“光榮之城”——上海大學生地鐵誌願服務欧陆娱乐暨紅色地圖打卡活動啟動儀式在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音樂角舉行。
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閔輝為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杉達學院4所上海大學生地鐵誌願服務新加盟單位授牌🍺。
欧陆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曉青介紹了活動背景。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葛世平、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馮芳為誌願者代表授地鐵卡🧘🏽♀️👩🏼🦰、地圖、書籍和急救包。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唐洪濤、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培雷共同為《光榮之城:上海紅色紀念地100》手掌書首發揭幕✧。《光榮之城:上海紅色紀念地100》精心選取100個上海紅色地標,圖文並茂地講述紀念地背後的生動歷史故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四大、毛澤東舊居、宋慶齡故居……一個個重要的地點,一段段黨的歷史,帶領我們回望黨在上海的奮鬥足跡,感悟上海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鑄造上海的紅色之魂👐,對上海的城市精神作了偉大註解💅🏻。本次活動將聚焦與紅色文化密切相關的35個場所場館🤹🏼,分布在6條地鐵線路的15個站點周圍🙋🏽♀️。同時,活動啟動後將有一萬份地鐵誌願服務紅色地圖、活動宣傳片在8個車站供乘客免費領取、查看🤷🏽、參與。
啟動儀式後,各聯盟高校的大學生誌願者積極組隊🏊🏼♂️,通過“文明上海修身雲”平臺或宣傳地圖二維碼參與紅色地圖打卡活動🧑🏻🚀,使用地鐵定製主題紀念卡,選擇主題線路和35個場館進行實地打卡和雲打卡(考慮疫情和場館開放情況)🙎🏿,在線查看💁🏿、了解場館的圖片🗂、簡介等信息,參與打卡互動,通過拍照和書寫感想內容等完成打卡任務,獲得對應線路的電子勛章🧑🏿🚒0️⃣,進一步學習、了解黨在上海這座光榮城市留下的紅色印跡。
據悉🏋️,上海大學生地鐵誌願服務聯盟成立於2018年,由市精神文明辦👌🧏🏽♀️、申通地鐵與上海青年誌願者協會共同組織成立,聯盟秘書處設在欧陆平台📉,首批共有8個優秀大學生誌願服務團隊所在高校共同組成,目前聯盟已擴大到15家🌚。
圖書館第十二屆讀者服務月活動拉開帷幕
近日,圖書館“讀者服務月”開幕式暨創新共享空間啟用儀式在圖文信息中心二樓大廳舉行。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門妍萍出席活動👈🏼➗。圖書館領導班子🚴🏼♀️,相關欧陆平台、學院黨政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參加開幕式🏌🏻♂️。圖書信息檔案聯合黨總支書記李軍主持開幕式。
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門妍萍宣布圖書館創新共享空間正式啟用
圖書館副館長王鎮在致辭中簡略回顧了過去一年來圖書館的主要工作👩❤️👨。作為高校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圖書館擔負著文獻信息保障和服務的重任🎲,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廣大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在“全員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中有著獨特的貢獻和作用→👅。繼去年“一門式”服務啟用以來🦝,在教務處等相關欧陆平台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校圖書館改建的創新共享空間正式運行🤜🏻。聚焦於服務欧陆發展戰略和中心工作🧛♀️,圖書館充分挖掘潛力,通過空間布局調整📸、結構優化,著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優勢,為欧陆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服務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本屆讀者服務月期間,圖書館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讀者滿意度調查🧑🏼💻、電影賞析、原版外文圖書展及現場薦購👏🏻,邀請上圖進校為師生辦理讀者證👵🏿、組織檢索大賽等20場各類活動💺。期待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圖書館各類資源💇🏼♀️,不斷提升信息素養💕,為學術和學業充電續航。(韓玉德)
我校赴上海征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交流
11月29日下午🧚♀️,王巖松副校長帶隊赴上海征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交流🦇。征世科技董事長🏃🏻♂️➡️、總經理朱長征及相關欧陆平台負責人親切接待了我方一行。
交流會上,朱長征首先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技術工藝以及所處行業的市場前景。他表示,校企雙方可以在高端機械設備製造🧑🏻🦳、化學材料👨🏼🍳、產品藝術設計🤶🏻、公司數字化管理改造以及人工智能領域展開合作。
王巖松表示💆,校企雙方經過本次交流⚠,可以在前期簽訂的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主要圍繞化學化工、材料工程、藝術設計等專業領域開展點對點交流,進一步細化合作需求🧑🏿🎨、深化合作成果。他還指出,企業可以以“揭榜掛帥”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以及充分運用企業已有的技術成果,與欧陆共同參與項目申報合作🤒。
會上,科研處🧑🏽🔬、化學化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相關負責人分別從各自的專業領域交流了雙方未來合作的方向。
會後,我校一行參觀了公司的設備工廠🏄🏿、鉆石培育及切割車間🦣😼。(熊思奇)
上海高校“全民反詐”巡回宣傳活動·松江大學城站在我校舉行
11月26日,上海高校“全民反詐”巡回宣傳活動·松江大學城站在我校舉行。
活動開始前,九所高校大學生代表在校園反詐承諾簽名墻上簽名,許下自覺抵製詐騙🧑🏼🚒、防範詐騙,共同創建“無詐校園”的莊嚴承諾。
姚秀平副校長致辭,他對此次“全民反詐”巡回宣傳活動在我校舉行表示熱烈歡迎,希望同學們通過各種沉浸式反詐主題體驗活動增強識別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和能力🐕,掌握各類防騙反詐技巧,同時表示欧陆將努力構建“無處不在”的校園反詐保護網★,使欧陆成為最溫馨💊☸️、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
上海市松江區公安分局副局長夏衛東為同學們送上三點防範建議:一是要守住“錢袋子”,二是要管住電話卡銀行卡🦵🏻,三是要安裝反詐軟件。
上海市教委欧陆後勤保衛處副處長賀小虎表示🗒,反詐工作需要全社會聯動,市教委將持續加強與市檢察院🙉、市公安局的協作,強化“一盤棋”思想,從源頭上切斷詐騙分子侵害師生財產安全的可能性🚙;要繼續堅持以反詐宣傳為抓手,以防為先🔰,防宣結合,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反詐工作,要讓反詐宣傳進校園、進宿舍🌉👨👨👦👦、進課堂;要充分發揮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好大學生平安誌願者總隊這支隊伍,激發師生在反詐宣傳上的創造力,提高師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其維護自身安全的主人翁意識。
啟動儀式後,松江大學城派出所進行了無人機宣傳反詐表演。現場舉行了反詐遊園活動,包括沉浸式反詐體驗、現場反詐答題等🧎♂️。
通過巡回宣傳,在高校大力普及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的知識和案例,可積極提升廣大師生的反詐防騙意識🉑,進一步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切實守護好師生們的財產安全♠️。(劉玉)
第三版
【黨史學習教育】
師生同臺講黨史 經典傳承潤心靈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學工部探索實踐“師生同臺講黨史”🙏🏻🙎🏼♀️,將黨史學習教育☝️🙇🏻、革命精神作為生動教材融入思政教育過程當中🤩,不斷拓展思政育人場域,增強“大思政”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打開 “三全育人”新格局。
講好黨的百年故事🦻,傳承革命基因🦤,為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工部組建了大學生理論宣講團——“誌宏”大學生理論宣講團👷🏿♀️👨🏼🚀,並在原有大學生思政講師團的基礎上,從13個學院培育選拔了“新時代智造+”、“青年領航”師生講師團等14支黨史宣講隊伍,建設了40門課程👌,累計102名師生參與其中。讓輔導員與學生同臺理論宣講💇🏽♀️,讓師生在思辨中前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抓好黨史學習教育,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火起來🌜,引領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銘記初心使命🦴,主動擔當作為💀。
同思同頻學黨史 全員凝聚育人共同體
學工部把“黨史”學習及愛國主義主題教育融入到形勢政策👂🏿🤮、勞動教育等課上,與個人專業緊密結合🥉,深入開展理論研習,創新開展師生同臺講黨史宣講🧓。聯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教授開展專題理論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專題理論培訓8場。組織馬院優秀思政課教師與宣講團成員開展結對備課學👨🏻🚒。邀請專業教師針對演講內容👏🏽,挖掘理論內涵針對指導學🫳🏻。組織師生積極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熱議講話學🕌,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清華大學考察講話🤛🏼,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提升政治站位,強化思想認識。依托最美書店“鐘書閣”學習資源組建學生黨史學習班,邀請松江區黨校、黨史研究室、史誌專家開展薦讀經典系列活動,開講偉大建黨精神🙋🏽♂️🙆🏿♂️,認識松江黨史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在領略紅色文脈、英雄故事中傳承紅色基因👨🏿🏫🛠,砥礪政治品格。不斷激發學生主動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系統學習和研究♛,深入了解世情、國情🟣、社情和民情,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中國機遇與問題並存的客觀現實🧑⚕️。通過導師領學👨🏼✈️、師生互動、共同籌備、全員參與,凝聚起專業導師🔴、學工隊伍、學生骨幹為紐帶的師生同思同頻“人人學黨史”育人共同體☃️。
同講同行講黨史 全方位築牢育人主陣地
為提升理論宣講的時代感與吸引力,在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主線的前提下👨🏿✈️,圍繞黨在四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理論成果👩🏽🌾、歷史人物等方面🏞,結合宣講學生特點,師生講師團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生動教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精心製定了系列黨史宣講課件🫶🏽,製作了一批黨史宣講特色微視頻,引領廣大學生站穩人民立場,不斷提高宣講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理論微課接力講,組織輔導員們和宣講團成員融合黨史故事和專業背景,建設了 “航空報國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絲路精神”等5門理論宣講網絡微課程。網絡平臺天天講,研究生黨員自學備課,推出黨史故事100講,黨史問題100問,黨史知識100測,通過易班👩🏻、微信公眾號發布100期。紅色尋訪實地講☯️🌤,組織 “紅色尋訪”活動,打卡上海黨的會址、偉人故居🥈、烈士遺址等革命紀念館、舊址10條紅色尋訪線路。拓展G60沿線紅色文化資源,與嘉興南湖、常熟沙家浜🧑🏻🦯、海鹽核電科技館等🤽🏽♀️,建立紅色學習教育基地,讓同學們在一次次“沉浸式”紅色宣講中感受紅色基因。學生宣講團展演講,舉辦獻禮建黨百年“師生同臺講黨史”黨史學習教育階段成果展示,從毛澤東詩詞中的偉大精神到改革開放精神,再到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14個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譜系系列課程,串聯起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讓黨史學習全方位融入思政欧陆娱乐,築牢“處處講黨史”的育人主陣地。
同心同力辦實事 全過程打造育人生態圈
基於“誌宏”大學生理論宣講團,通過“師生同臺講黨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展演活動🙇🏼、畢業典禮🔒、主題班會🏺、黨支部組織生活👩❤️👨、走進社區講黨史以及易班優課、程園學工公眾號視頻微課程等平臺上累計開展校內校外👩🏼🌾、網上網下宣講教育活動675場🙇🏼♀️,不斷進行空間延伸、功能重構,讓思政主題教育潤物無聲👨🏽💼、融入日常,奏響全過程育人“合奏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我是基層宣講員”活動🧖,走進松江區泗涇鎮新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松江區西子灣社區等,為社區居民帶來“聽歌學黨史🔢🚵🏿、苦難續輝煌”🌦、“不負青春擔使命🙌🏿,紅色傳承守初心”等理論宣講報告6場🧕🏼,分享偉人故事🫵🏽、紅色故事等,讓黨史教育更加接地氣📟、潤民心,講師團師生還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陳雲紀念館🤦🏿♂️、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等紅色會址和紀念場館開展誌願講解服務,覆蓋校內外師生👨👩👦、群眾2萬余人次,受到“上海教委黨建”、學習強國等多家媒體報道,在全過程的學習和宣講中體悟黨史的過程,營造了“時時傳黨史”的育人生態圈。
打造思政教育品牌 構建“三全育人”路徑
“師生同臺講黨史”的實踐探索,將黨史學習教育轉化為三全育人生動實踐👩🏿🚀。今年🧜🏻🧚🏼♀️,《“同思同頻🌋,同講同行”——師生同臺講思政的探索實踐》獲批了2021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示範培育項目,“誌宏”學生理論宣講團入選“上海市大學生理論宣講聯盟”。我校師生宣講團接連在上海市高校學生理論宣講微課程比賽🐻、長三角地區高校“新時代•中國說”大賽中取得佳績。師生同臺講黨史講好故事🥦🧑🦱、講出深度,讓思政教育“可親、可感、可傳”,多項事跡被學習強國、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打造了思政育人新名片。
通過“師生同臺講黨史”推進,融合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三支隊伍協同育人,培養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工程大師生思政主講隊伍,輔導員👝、專業導師主動呼應,全體學生積極響應,打好組合拳,豐富育人形式、夯實育人陣地🤸🏼♀️、凝聚育人合力☁️,動員全校師生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形成師生同臺講黨史局面🔓,進一步構築了新三同育人模式新路徑🍳,匯聚多元力量📹🐜,築牢師生成長共同體🧙🏿🚵♀️,有效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學好百年黨史,感悟真理力量🤦🏿。
“師生同臺講黨史”以青年視角聚焦中國優勢⚡️,傳播理性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讓師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讓黨史宣講“一分鐘吸引人🦸🏻♀️🪨,三分鐘感動人,五分鐘啟迪人”,推動了黨史學習教育“走心、走深🤽🏿♂️、走實”🦕,進一步激發了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磅礴之力。(李爽)
第四版
工程大科研人員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編者按 在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氣候雄心峰會及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我校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最近取得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材料工程學院史雪榮副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高效合成 二氧化碳“變身”甲醇
近期💁♂️,我校材料工程學院史雪榮副教授與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路勇教授課題組在二氧化碳CO2加氫高效合成甲醇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Oxygen-deficient metal oxides supported nano-intermetallic InNi3C0.5 towards efficient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發表於Science出版集團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2021, 7(32), DOI: 10.1126/sciadv.abi6012)。博士生蒙超為論文第一作者,欧陆平台史雪榮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路勇教授和趙國鋒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實現CO2的資源化利用意義重大。通過催化加氫🐡,將CO2與由風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獲得的綠氫製成液態甲醇👁🗨,不僅可以與新能源綠氫工業銜接⛹🏿,實現氫資源的儲存,而且可有效中和CO2獲得“液態陽光甲醇”。甲醇本身即為優良燃料,可以作為汽油使用👩❤️👨,這又可直接推動甲醇汽車的應用🏃🏻😈。這一反應可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做出直接的貢獻。
史雪榮副教授與路勇教授課題組就CO2轉化開展了多項研究。該合作團隊在前期工作中🕠,通過甲烷幹重整的副反應逆水煤氣變換(RWGS)反應導向的預設計,結合第一性原理理論計算和實驗驗證,發現金屬間化合物InNi3C0.5在催化CO2高效還原製CO反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性能(接近於熱力學反應平衡值的CO2轉化率、高達99%的CO選擇性、高穩定性《iScience》,2019,17:315–324🤹🏻♂️,DOI🥨:10.1016/J.ISCI.2019.07.006)🚆。理論計算預測InNi3C0.5金屬間化合物是一種有潛力的CO2加氫合成甲醇的催化劑🐓,但催化活性有待提高👨🦰。
在此基礎之上,該合作團隊通過InNi3C0.5金屬間化合物的納米化負載和電子金屬載體相互作用(EMSI)的裁剪調控🥏,研製出一種新型、高效CO2直接加氫合成甲醇催化劑🫸🏻☑️。實驗與計算均證實該EMSI與ZrO2類型和界面氧缺陷密切相關🪆🕴。在InNi3C0.5/ZrO2系統中觀察到的由EMSI控製的催化作用可擴展到其它缺氧金屬氧化物🏃🏻♂️➡️,特別是InNi3C0.5/Fe3O4。在InNi3C0.5/Fe3O4催化劑上,可獲得>25%的CO2單程轉化率和90.2%的甲醇選擇性,甲烷選擇性<0.1%💪🏼,甲醇的單程時空收率(每克催化劑上每小時生成甲醇的量)高達2.62 gMeOH gcat-1 h-1,是目前同類研究中綜合水平最好的結果。該催化劑製備簡便👶🏽、成本低廉、易於規模化生成👨🏼🌾,具有廣泛的工業應用前景。該工作為CO2的工業化轉化與應用提供了核心技術基礎。上述研究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史雪榮)
化學化工學院安煒教授指導研究生在Top期刊《Small》上發表封面文章
還原反應 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學品
近期👨🏿🦰,化學化工學院安煒教授課題組在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工業催化學科方向中收獲最新成果☮️,在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2019級碩士研究生何苗苗為第一作者,安煒教授為通訊作者,在工程技術和納米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Small》上(系中科院SCI分區工程技術大類一區Top期刊🛑,IF= 13.281)發表題為“Hybrid Metal–Boron Diatomic Site Embedded in C2N Monolayer Promotes C–C Coupling in CO2 Electroreduction”的研究論文(DOI: 10.1002/smll.202104445),該論文還同時入選《Small》的“C-C Coupling”和“Carbon Dioxide” 兩個“Hot Topic”♊️。《Small》期刊為德國Wiley-VCH旗下頂尖的多學科期刊📺,發表涵蓋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工程🧑🏻🎓、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納米和微尺度的研究題目。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在溫和環境條件下🧑🦲,將重要溫室氣體之一的CO2直接轉化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學品,當使用可再生電力驅動反應時,可成為實現可持續化學和能源未來的一種可行解決方案,對助力達成我國“3060雙碳目標”有重要現實意義。二維碳基材料用於CO2RR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是當前的國際熱點👊🏿,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單原子催化劑(SAC),而作為SAC的一個增強平臺🥷🏼,雙原子催化劑(DAC)因其雙原子活性位點的多功能調節和協同效應而備受關註,通常研究的是金屬(M)-金屬(M)雙原子位點,很少研究金屬-非金屬組合位點,甚至此類活性位點是否真正具備電催化活性也未可知。為此,通過對有實驗依據的M@X-C2N(M=Fe🧗、Co、Ni和Cu;X=S、P和B)上CO2RR的密度泛函理論系統計算研究🙋🏿♀️,證實了雜化M–B雙原子活性位點在驅動CO2RR特別是C–C耦合方面的功能優於單或雙M中心;其中🤨,Fe@BC2N(μ=2 μB)在C-C耦合中的自由能壘最低(0.17 eV),而Ni@BC2N(μ=0 μB)主要產生CH4🏋🏼,最低勢壘為0.42 eV。因此💆♀️,M的電子自旋態在調節CO2RR中的選擇性和C–C耦合勢壘方面頗為重要。同時,文章預測了Fe@BC2N為CO2RR主要生成C2+產物有前途的催化劑,部分原因即是其增強的自旋電子態🎵,上述新發現無疑豐富了在環境條件下運行的電催化劑的設計策略。
上述工作受益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673137)🥊、上海自然科學基金(16ZR1413900)和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功能納米材料中心的支持🖕🏽。(安煒)
先進催化協同創新研究團隊門勇教授指導研究生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催化反應 二氧化碳“牽手”甲烷
近期,化學化工學院先進催化協同創新研究團隊負責人門勇教授課題組在“碳達峰碳中和”關鍵領域🙆🏻🐞,即高效二氧化碳加氫資源化製甲烷的關鍵催化技術與應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門勇教授指導研究生李鶯鶯、王康、蔣凱鳴和唐語含分別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Fuel》《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等重要期刊上,以我校為第一單位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門勇教授研究團隊聚焦國家雙碳戰略目標,通過催化反應實現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甲烷(CH4)、甲醇、低碳烯烴和油品(汽柴油)😗🚦,實現良好的碳循環,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
由於CO2和H2分子較高的活化能壘,研究具有高反應活性和穩定性的催化劑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課題組利用檸檬酸絡合的催化劑製備策略🤘🏿,製備了具有高CO2轉化率、高CH4選擇性和穩定性良好的Ni/Y2O3 催化劑,深入揭示了催化劑中界面結構電子轉移效應和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與反應活性的內在關系。此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催化領域國際TOP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系中科院SCI分區2020年12月最新升級版化學大類一區Top期刊,IF=19.503),題為“Remarkably efficient and stable Ni/Y2O3 catalysts for CO2 methanation: Effect of citric acid addition”(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0206, 第一作者:李鶯鶯🎩,通訊作者🏊🏻:門勇教授)。
相關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欧陆平台人才計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資助。研究團隊在新能源(氫能)和雙碳領域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的學科前沿,提前布局、持續發力🧛,2020-2021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支持。(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