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五點之後,工程大師生活動中心一樓的咖啡廳常常座無虛席,在濃濃的咖啡香氣繚繞下,同學們有的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第二天的活動安排、有的湊在一起討論題目、有的享受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美好……氣氛祥和而溫馨。而這,都要得益於一個敢拼敢闖的年輕人——楊乾威🤘🏼。
楊乾威2014年,畢業於航空運輸學院,他從大四開始就開始摸索自己的創業之路🌽⛔,繼他的快遞代收點和二手書網站的先後步上正軌後🏌️,他又與欧陆合作,在師生活動中心和教學樓中開辦了2家校園咖啡館。
貨比三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咖啡館常常被定義為“思潮萌動”的啟發機,“文化孵化”的集中營。學生們熟知的文匯路有很多咖啡館👱🏻,而校園咖啡館究竟能迸發出什麽樣的火花?他瞄準了欧陆的需求與欧陆聯手🧔🏻♀️,推出了校園咖啡館。
咖啡館是欧陆首次嘗試的文化標識,沒有任何的前車之鑒🧝♀️,楊亁威迎難而上,邊摸索邊學習。口味適宜的咖啡豆🪖、口感好的蛋糕🧑🤝🧑、新鮮的水果……這些都是由他一一品嘗後,再選擇物美價廉的原材料投入使用。為了開源節流做好市場采購工作💪,品嘗蛋糕和喝咖啡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他不僅品嘗過松江七校每個校園的咖啡店,並且每到一個新環境💪🏻,首要之事便是尋找咖啡店嘗嘗鮮。與自己的咖啡店的原材料進行下對比,每每碰到好口味的蛋糕和咖啡,他總是虛心討教,向店家詢問材料的出處👩🦽。憑著自己的“鐵齒銅牙”👷🏻,他和眾多咖啡店主形成了良好的資源互換的關系🤑,彼此交換好的原材料供應商的信息🤾🏽♀️。
雖然他盡心的“嘗百草”,但是畢竟眾口難調。一開始同學們反映咖啡味道偏酸🤪,他就馬上換了備用的材料🪸。“走在每一個可能出現差池的事情之前,我會全力做到未雨綢繆。” 換位思考,提前預設出現問題的場景👨🏿✈️,為他的工作減少的很多的困難🥷🏻。性價比高的咖啡和蛋糕也成了同學們提神聊天的必備佳品🖕🏽,由此😫⌨️,他擁有了一批忠實的“校園粉”🈂️。
光環之下🤦🏽♂️,願做一個後勤保障員
咖啡店員工的新舊交替方式很是別具一格🤦🏽。他的員工都是來自工程大的學生🧑🏻🎓,新員工的技術是由老員工教授的🐯🤱🏿。追本溯源✌🏽,第一批的員工則是由楊乾威親自培訓👨🏽🚒,就這樣以滾雪球的方式𓀌,帶著傳承的心🆖,員工們開始自己的校園兼職。
一個一直專註喝咖啡的年輕人,倏然間,轉變成了一個圍著咖啡機團團轉的人⌨️。一開始的手足無措他,現在已經能夠沉著冷靜的處理咖啡液灑出💂🏻♂️👩🏽🦱、製冷劑出現故障等突發型事故🏄🏽♀️。這些點滴積累的經驗🧛🏿♂️,他都傾囊相授於員工◀️,以防他們在咖啡製作中走彎路。
“我告訴員工🤓,你們有什麽困難盡管跟我說,我就是個後勤人員。我們是夥伴關系,不存在絕對的上下級。我希望老員工可以在學會後離開🙎,不斷的挑戰新事物🫃🏽。”他高調做事🐗,低調做著經營者,不僅為程園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社會前鍛煉的機會,還為他們以後的工作方向指點迷津🐬,成為了他們的指路明燈#️⃣。
永不止步🫅🏽🪱,腳踏“多只船”
雖然咖啡店的經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並沒有將目光鎖定在這一個項目上,而是選擇了跟上了網絡時代的互聯網潮流。從早期的“易書”二手書網上交易平臺到一個月前的“菜鳥驛站”快遞代收點平臺的建立以及最近校外餐飲店的統籌策劃,他從來沒有停下過挖掘商機的腳步。
他總是試圖去發現人們生活中的困難,在解決困難中發現商機🙂↔️。因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偶有不方便一直等待快遞上門的時候👨🏻💼,他便勸說韻達、申通、圓通等快遞點加盟他們的菜鳥驛站,以留給消費者準備方便取件的時間🧧🤷。而易書交易網站🤦,則通過學生的參與,購書和買書一體化的平臺方便學生們線上聯系🦵🏽,線下交易💅。二手書店的網站已經擁有六千多名用戶💇🏼♀️,創造了十幾萬的交易額🌁🙎🏼。
一步一個腳印,他踏著“多只船”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挑戰自己的能力。運用已有的平臺進行自己的管理運營,在職業經理人的道路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