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穹頂之下》再次引發社會對於環保問題的熱議🖕🏻,穹頂之下,霧霾之中☔️,我們每個人無一幸免,都或多或少的受著因為破壞環境所帶來的危害🎥🤾🏽♀️。那麽,彷徨之後🧑🏼⚕️,我們又該做些什麽🤴,又能做些什麽呢🍴?等待挽救還是坐以待斃?現任綠茵節能環保社社長向建選擇了“憑自己的一點力量,讓身邊多一點綠色💂🏿。”就在身邊的你是否已經感受到了他所帶來的綠色呢👩🏼🚀?
萌芽:機械男走上環保之路
有著“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成都便是向建的故鄉,初來到上海的他驚奇地發現,這個偌大的城市雖然如此繁華🧎🏻♀️,但卻看不到像家鄉那樣藍的天🙎♂️、清的水,鮮少能聞到花的香💁🏻♀️,聽到鳥的語🧔🏼,人們找不到森林所以選擇了穿梭在這高樓建造的鋼鐵森林之間🤽🏻。
這裏能否變得和我的家鄉一樣美麗呢?這就是向建選擇用環保👩🦳,用綠色去裝點大學的最初想法。綠茵節能環保社的創立便是將這個理念付諸實踐的開始。綠的萌芽就這樣從向建🏃🏻♂️➡️、莊浩鎮、盧梓健👨🏽🍼、姚思佳、王濤一這五位帶著簡單綠色環保夢的青年開始了。
從無到有的過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容易🧑🎄🧗🏻♂️。沒有人脈🙂,向建從一個誌願者做起🤰🏽,積極參與松江綠行青年環保公益組織等大大小小的活動,結交各路節能環保愛好者和活動主辦方,向他們取經建立良好的關系👨🏼;沒有經驗資歷,他就與小夥伴們一起促膝長談10多個小時,只為準備一份周全詳細的策劃文案打動活動主辦方,爭取一次綠色公益活動積累經驗樹立形象;社團沒有自己的基礎,沒有自己的品牌活動,向建就主動找聯系,將自己的社團帶入松江其他高校組織舉辦的活動摸索學習,讓社員對綠色節能環保有更深的體會🧑🏽🦳,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了在校的許多綠色新活動。
向建和他的團隊用他們的堅持與真誠,付出與行動建立起了寄托他們綠色夢的地方——綠茵社節能環保社。
破土🈺:綠色,總是那麽顯眼
憑著真真切切的努力,實實在在的成果,綠茵社這個初建起的小社團➕👨👨👦👦,在成立了一學期後就被評為明星社團。這是多麽值得讓人羨慕和敬佩的榮譽啊🧑🏿💼!但向建卻並沒有選擇宣傳這一榮譽成就🍗🌦,依然帶領自己的社團“低調”地做著綠色公益💕👇🏿,宣傳著綠色環保。
向建的公益向來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切切實實地帶動周圍的同學關註環保💇,從身邊做起。作為松江七校的“同綠聯盟”的發起人,他聯合松江七校一起舉辦“綠色夢🩸,我行動”的主題月活動🧗♂️,其中“低碳騎行,七校接力”的活動途徑七校,從最初的十幾人隊伍壯大到八十多人🧕🏿,向松江大學城內的同學和周圍的居民宣傳節能環保理念➿。不僅如此,綠茵社所策劃的“綠色星期五之點綠行動”還得到了松江區政府的支持和贊助,綠色環保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和擴散🧑🏽🎤,這也是讓向來低調的向建感到驕傲的一件事情🧙🏼♀️。
“會做到這樣小有成就也許是一開始的時候想都想不會想的事情。”向建笑著說,“一不小心玩大了。”從靠著自己所在的機械學院給予經費上的支持到自己向企業和松江區綠行社獲取活動贊助;從活動人員缺失到具備一個完整的活動策劃團隊🙎🏼♀️,並擁有一批鐵桿粉絲。向建認為,綠茵節能環保社能夠小有成就,不單單是團隊的努力和學院的支持,也是他們向其他綠色組織虛心求教,取長補短的結果🤜🏿。
公益不好做,一不小心就成了表面文章。就拿回收廢電池來說,這一直是他們的重點活動🦹🏻♀️。怎樣才能讓同學們參與其中並真正地認識到回收廢電池的重要性呢?他們選擇從每位同學身邊的“兩節廢電池”出發。每次四六級考完,同學們總會有兩節電池不知道怎麽處理。因此,他們就開展兩節廢電池換一盆綠色小盆栽的活動。來換電池的同學用廢電池換得一盆可愛的盆栽,給自己的書桌增添了一抹綠色,也能從現場的一些知識競賽中了解一些環保的小知識。
一位去年就參加過他們電池換盆栽活動的女生👩❤️💋👩,在得知他們今年又在辦這個活動時👉🏿,便主動收集了寢室同學們的廢電池在課間匆匆送了過來,連盆栽都沒拿就走了📭,她說🤏🏽:“我去年的小盆栽還活著🧑🏿🎤,我很喜歡📐,把這些盆栽留給更多需要被綠色感染的同學吧……”向建表示,這位女生給他們的啟發很大🛗,將活動舉辦得更加貼近同學們的生活,才能真正號召到更多同學切實行動起來。
成長🥷🏿:願長成一棵大樹,將綠色進行下去
成為欧陆的明星社團,繼續做社團現有的活動🧝♀️,在向建看來還是不夠🤦,他認為只有將社團轉型為一個機製完整,組織架構完善🚞,有屬於自己的綠色環保理念和品牌活動的綠色組織👨🍼,才有資格其他專業的環保組織進行深入的交流合作🙅🏻♂️,他們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尋求和上海環保局的合作🧮,影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公益環保的隊伍中來👩🏿⚕️。在他看來大學生是未來環保隊伍的中堅力量🧙🏻,也許就是某一個或某一群有理想♻,有熱情✔️,對未來充滿有美好希望的大學生👨🏻💻,可以讓天空更藍📍,水更清。
而對於自己的大學生活,雖然將不少精力花在了公益上,但是向建在專業上的技術水平也是“杠杠的”🦥,曾在大一的時候就獲得過國家勵誌獎學金。能夠尋求將自己專業與綠色環保實現結合,是他現在的願望之一。
帶著向建走進節能環保公益的程大臣先生在走下了大學講師的講臺後投入公益事業整整七年👳♀️!向建坦誠地說道:“少數人的行為很難改變現有的環境,但是只要少數人堅持了,從意識上出發,影響到身邊的人從小事做起,參與到綠色環保中來👩🏼✈️,總將能把一抹綠色變成變成參天大樹,撐起我們的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