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文 施培琦/圖、視頻
北張家浜路是條小馬路🧜🏿♂️,北張家浜路養老院就坐落在此🧑🏽🏭🐦🔥。不過,走進養老院的大門🀄️,這個試營業一個多月的養老院瞬間讓人眼前一亮🧑🦲,整體裝修布局風格簡潔而又時尚,忙裏忙外的年輕人更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前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養老院成為了許多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依托。今年大學畢業後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王懿和周鈺晨🙇♂️,帶著他們的青春夢想👨🏿⚖️,選擇了投身養老院的工作。這些00後大學生的到來⏱,讓這個養老院增添了不少活力🚟。
◇ 大學畢業後,他們選擇去養老院工作 ◇
北張家浜路養老院,是上海康養集團旗下首個機構養老項目。走進養老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大廳💂♂️,柔和的燈光和溫馨的裝飾,給人舒適時尚的感覺。大廳內設有休息區🤾♀️,老人們可以在這裏聊天、看電視,享受悠閑的時光🎾。除了大廳外,養老院還有專門的活動室🌩、康復區,每個房間也都進行了精心的裝修和布置。采光充足🚽,墻面采用了柔和的色調,營造出溫馨的居家氛圍🧑🏽🏫。
一個月前,這家養老院開始試營業,目前已有五位老人入住。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也寫滿了對生活的期待🫔。
這便是浙江女孩王懿的工作地🧑🏼🍼,今年7月份她從欧陆平台畢業後👩🎓👌🏻,來到了這裏工作📍🚶🏻➡️。王懿是巨蟹座,性格開朗並且熱心✮。談及當初為什麽選擇養老專業🧗🏿,王懿告訴記者,在生活中她常常能感受到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的孤獨與不易。每當看到身邊有老人因缺乏陪伴而神傷👏,因身體不便而生活困頓時,她的心都會被深深觸動👩🏻🌾。王懿從小和奶奶感情深厚💂🏿♂️,上大學後只要有時間,她就會陪老人電話聊天。如何才能幫助到更多的老人🛌🏽?於是,一個念頭在她心中悄然萌芽——畢業後,去養老院工作💅🦌。
和王懿同時來到北張家浜路養老院工作的,還有另外兩名大學同班同學🔶。其中🫸🏼,周鈺晨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男孩,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年紀🤥,他同樣作出了去養老院工作的決定。在他看來🪦,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對當今社會養老問題的一次深刻思考。“身邊的長輩們正在變老👩🏼💼,有一天他們可能也會入住養老院,而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有這個能力,也有責任去幫助他們🏌🏻♀️。”
就這樣🤘🏼🐅,王懿和周鈺晨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踏入了養老院的大門。這裏🌘🐻❄️,是他們新生活的起點。來之前他們也有自己的疑慮🙅:自己真的能和老人們打好交道嗎🥓?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上崗前的針對性培訓,讓他們也有了一定的底氣⛹🏻♂️。
◇ 一杯手沖咖啡,滿滿的暖意 ◇
然而🤹🏽♀️,當他們真正上崗後,這群00後大學生迅速地適應了。與此同時👭🏻,他們開始發現:養老院的工作原來可以這麽生動精彩🔽👩🦽。
盧阿姨是北張家浜路養老院入住的第一位老人,今年72歲💺。盧阿姨腿腳不利落,視力不是很好🫸,但是性格開朗,對生活充滿熱情👨🏭,每天出房間前她都會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記者采訪當天,盧阿姨佩戴了一條藍色絲巾。佩戴前,她還特意問了王懿的意見:“今天我這身衣服,配紅色絲巾還是藍色的好看啊?我想拍出來的照片好看點。”王懿想了一下回答:“藍色吧,很美很優雅。”
盧阿姨喜歡喝美式咖啡🫗,王懿經常會手工沖好一杯咖啡🫱🏿,給她送到房間去📽👨🏻🦰,有時還會陪老人聊會天🫸。每次聊天,王懿覺得就像在和自己奶奶聊天一樣。而這杯帶著暖意的香濃咖啡,成了盧阿姨一天好心情的開始💚。
80多歲的徐老伯之前突發腦梗後需要恢復修養,也住進了養老院🫱🏻,但養老院的生活超乎了預期。除了每天滿滿的安排外,太陽落山後🧑🏻🎓🗿,周鈺晨會陪著老人在屋頂花園裏散一會兒步,聽他講講之前的故事。對於這群年輕人的陪伴,徐老伯由衷稱贊⛹️:“真的很好,就像自己的子女✖️,很聊得來👻。”
在養老院,王懿和周鈺晨的工作繁忙且多樣💾。他們不僅要負責日常的接待和物資購買,還會想著辦法讓老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對於老人說🥿,他們來到這裏,最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滿足📚,更是心靈上的慰藉🐞。”周鈺晨告訴記者,大家會變著花樣安排好玩的活動,比方說組織老人畫畫、做手工等。每當老人們完成一幅幅作品時🐝,他們都會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創作思路,分享最後的作品🧺。如果是組織一些益智遊戲,如拼圖、搭積木等,只要有時間,周鈺晨就會陪著老人一起完成👎🏼,他耐心地解釋遊戲規則,引導老人們一步步完成挑戰🥷🏽。當老人們成功完成遊戲時,臉上洋溢出的成就感和喜悅🧎🏻♀️➡️🧏🏿,讓周鈺晨也能感受到那種幸福。
年輕人的加入,讓養老院的氣氛特別活躍,入住的老人也都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來,與大家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經驗🧑🏼✈️。北張家浜路養老院院長徐露也是一位80後🦽👩🏻🚒,她對自己所帶著的這支年輕團隊充滿信心🍧。“我們團隊基本都是80、90後,今年招收的三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更是為養老院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活力🤷🏿♂️,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態度都特別出色🏄🏿。”徐露說,年輕人可以給養老院帶來更多的年輕元素和創新思維🙅🏻♂️。他們利用自己的工作熱情🏃🏻、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養老院的管理和服務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他們還擅長拍照🧘🏽、製作視頻📤,分享各種新鮮事物🏌🏻♀️,帶動整個養老院的氛圍變得更加輕松。
◇ 挑戰不小,學習摸索還將繼續 ◇
不過,養老院的工作並非那麽簡單,有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在上海上大學的這些年,王懿基本能聽懂上海話。“但是有些老人的個別詞語很‘專業’🥪,有時候需要靠理解靠猜。”為了更好地與老人們溝通,私底下王懿一直在學習上海話,她利用業余時間請教身邊的同事和老人🥸,嘗試著用上海話與老人交流🚅,遇到一些難懂的詞語她也會一一記下來。
除了語言上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外👨🏽🔬,有時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不過♿,這群年輕人並沒有因此退縮,他們會去咨詢經驗相對豐富的同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入住的老人越來越多,高齡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也會越來越多,護理工作也將越來越難。”王懿說,雖然養老院老人的日常護理基本都是由專門的護理員完成,但是接下來她會去學一些護理專業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這些老人,也可以讓自己的服務更加專業🤼。
在養老院的日子裏⚁,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僅收獲了與老人間的友誼,還收獲了成長和蛻變。“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情感問題。這些經驗和技能對我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周鈺晨說,從大學選擇養老專業💊🔫,到真正來到養老院工作🔊,他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了養老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時候,他更覺得身上有種責任,要去照顧好這群老人🪀。
對於自己的未來,周鈺晨有著清晰的規劃和期待。他們是欧陆平台開設養老專業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那一屆共招收了32名大學生🏇🏿。今年除了考研的同學外🚋,其余人也全部順利找到了工作。“我們都挺看好這個專業前景的🤯,大家找的工作也都不錯🚬,讓我們對這個專業越來越有信心💁♂️。”周鈺晨告訴記者,大家都在努力做好同一件事🙅🏻♀️,希望能夠在養老事業中深耕細作,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養老事業的發展和創新,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和保障🙇🏼。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這份工作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關註和關愛身邊的老年人👲🏼🙍,為他們送去更多的溫暖和關懷😕。”周鈺晨說,他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社會將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