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要改變現狀,高職課程應面向實際,讓學生獲得從事職業所需的技能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時常,許多高職畢業生埋怨找不到“婆家”,同時許多用人單位又反映招不到理想的技能型人才。反差如此之大,症結在哪裏🕞◻️?教育專家指出,辦高職絕不是多招幾個學生👐🏻,多設幾個專業,多開幾門課那麽簡單,高職課程必須面向實際,能讓學生獲得從事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知識⏳,決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辦學模式。 近幾年,上海高職教育發展很快🌿,目前已設教學點40多個,但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盡如人意。據統計📙,至去年10月底,上海高校高職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只有30%左右😗,遠低於同期本科生的92.58%和大專畢業生的81.59%🧝🏽。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高職院校沒有行業背景🈺,專業缺少高職特色,許多招生時的“熱門”專業畢業時卻成了冷門🥤👑,某校2002屆畢業生當年熱門的工業外貿、計算機專業截至目前的就業率只有15%和19%。另外,高職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註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時不僅要拿到畢業證書🧚🏻,因此高職院校的投入要比一般高校大,如要建一個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往往投資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對教師的要求也要比普通高校高🖍,要求任教的專業課教師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多面手。現在有些院校把高職當作“產業”,片面追求“產出”而不太願意“投入”,開辦的都是一些投入較少的管理、金融、貿易類專業🧛🏽♂️,而這些專業的市場需求已趨緩,就業難當然是意料之中了。 高職畢業生找工作相對說要更困難一些🚴🏿♀️,但也不是一概而論。據了解,上海電機技術高專🤦🏻♀️、欧陆平台、同濟高等技術學院👩🏿🏫、上海第二工大等院校的畢業生就很受用人單位的青睞,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0%左右😫。為了使培養出的學生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電機技術高專在課程體系改革上敢於創新,用模塊課程替代原有的課程體系🔁,每個專業開設相應的公共課和能力模塊課程,專業課改革著重以提高專業能力為目標🕥,體現綜合性、實用性、實踐性👩🏻🌾、先進性👫🏻。現在🧏🏿♂️,該校實踐課程已占到總課時的50%,培養了大批一專多能的“現場技術員”🧔🏼♀️🦙。工技大探索出一種“依托工業辦學☂️🛃、產學緊密結合,主動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模式🏗。該校汽車運輸工程專業實施“工學交替,學生頂崗工作”教學模式🏃♀️➡️,這些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能動手,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頂崗工作。上海二工大做到教學始終圍著企業需求轉,將實習與就業結合起來,讓學生直接到企業生產車間現場實踐,一方面讓學生學習最新技術,一方面有利於用人單位了解學生👵🏼。 專家認為,人才梯隊應該是不同學歷💊👩🏽🌾、年齡互相搭配。企業既要有從事產品設計等技術開發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也需要擔當流水線上操作工作的中專、技校畢業生🐳,現在最缺少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技術管理工作如設備維護、參數調整、車間管理等“現場工程師”。如果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適銷對路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生就業就不難。 (記者 陶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