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中胡俊青教授主要介紹了原位TEM在研究材料結構動態演變和性能變化中的重要作用。報告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材料原子尺度結構原位演變與性能💑;二是一維材料表面與界面原位行為及對器件性能影響;三是電極材料原位鋰化過程及對鋰電性能影響。廣大師生聽完本次報告後受益良多,尤其是提問環節,胡俊青教授與學生近距離討論科研難點🚜,樹立堅持創新的科研精神讓人印象深刻🏞。胡俊青教授鼓勵我校學生在科研上要勤學好問,不要害怕提問要有求知精神👨🏿🏫,同學們聽到胡教授的鼓勵都對於未來的科研之路充滿信心。
胡俊青教授200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香港城市大學成為高級研究助理。2002年進入日本國家物質科學研究所獲得JSPS博士後學位🖍🧘🏼♀️,2004年進入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成為學術帶頭人(PI)。2008年開始受聘於東華大學擔任特聘教授。胡俊青教授的研究長期聚焦於納米光電/光熱材料的合成與性能研究🤸♀️,揭示材料表面與本體光/電/熱響應特性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方向:(1)TEM下納米材料單體性能研究與(光電和能源)器件構築✡︎,(2)納米光熱材料的合成與生物應用。
迄今為止,胡俊青教授在國際重要刊物上共發表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SCI論文200余篇🧝♀️,其中IF > 6的論文90篇,IF > 10的論文37篇,包括Prog. Mater. Sci. 1篇,Acc. Chem. Res. 1篇,Adv. Mater. 15篇🧑💼,Nano Today 1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J. Am. Chem. Soc. 2篇,Nano Lett. 2篇等🙍。論文共獲他引11200余次🪑♚,h指數為53;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入選Elsevier公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材料學)。